16.妆术(1 / 2)

假妹妹 杨因梦 3211 字 7天前

翌日清晨的时候,颜婳正在榻上读一本野史。青妩从外面掀了帘子,领来了两个人。

颜婳抬头看去,只见两人一高一矮,一英气一温婉,正是晏令娴和晏令曦。

她收起书,微笑道:“你们怎么来了?”

晏令曦挽着有点扭捏的晏令娴的胳膊,柔声道:“其实是三娘有事相求。”

原来晏令娴今年刚满十八岁,鉴于魏朝贵族女子有晚婚的传统,故而从去年开始,陈氏才给她仔细挑选夫婿,然而种种原因,晏令娴的婚事并非一帆风顺。直到最近,陈氏相中了裴候府上的嫡次子裴焕之,据说性格端方温和,比晏令娴大两岁身边还无侍妾,容貌也算隽秀得宜,最妙的是裴候与夫人伉俪情深且只有两子,晏令娴嫁过去基本没有什么难处,唯一的遗憾就是晏令娴并非宗妇。

可是这一点在陈氏看来反而是优点,因为她深知自己女儿性格粗疏,如果是过去当世子夫人反而有点难度,相反当嫡次子的夫人更轻松一点。再说裴候只有那么两个儿子,裴焕之与兄长关系更是好,陈氏也不怕委屈了自己女儿。

晏令娴素来喜欢如裴焕之这般温润如玉的读书人,所以粗浅了解过后,已经对他十分上心了,两边家长商量着准备让儿女互见一面,如果都算满意,婚事就定了下来。可晏令娴最怕的就是自己容貌不入裴焕之的眼。

颜婳打量着晏令娴的容颜,只见她随着陈氏一般是个圆方脸,皮肤白皙,额头光洁,眉眼弯弯,面中饱满。仔细看来继承了陈氏的英气,少了几分大魏女子所崇尚的柔弱,内心已经明了几分。可是她还是不解道:“姐姐生的那么可爱大方,为什么怕被裴焕之看到?”

晏令娴刚才见颜婳打量自己,生怕她因为自己相貌瞧不起自己,此时见她虽然不解,但眸光清澈明亮,知道她并非存在鄙夷之意,这才松了口气。可还是有些难以启齿这其中委曲。

晏令曦干脆道:“三娘不好意思说,那我就说了,都怪朱凌光那个没眼力的粗人!”

朱凌光是晏令娴父亲晏定疆镇北军中的武官,相貌堂堂,家世清白。晏定疆十分看好自己这个部下,才有意把女儿许配给他,万万没想到朱凌光见到晏令娴长相后,拒绝了这门亲事,晏定疆虽然怒火中烧,但还是问他原因,问了好几遍才问出来,原来朱凌光这个粗人,最爱的就是胸大腰细的柔媚女子,他认为晏令娴生的太不女人了,即便强行把晏令娴嫁给他,他可能也做不到从一而终。

自从听到朱凌光为什么拒绝自己之后,晏令娴第一次重视了自己的容貌,并因此产生了自卑感。这次她十分心仪裴焕之,却因此更害怕自己容貌惹了裴焕之不快,耽搁了这门好亲事。

这下颜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,她笑道:“所以,三娘是想要我为你化妆吗?”

晏令娴红着脸道:“不用化妆,只教我画你上次画的花钿就好。”

颜婳笑眯眯道:“其实,如果三娘想要我把你画的柔媚一点,也是可以的……”

“真的吗?”

她的惊喜都来不及掩饰。

颜婳微微一笑,把她拉到铜镜前,道:“其实梨花钿并不适合你,我可以给你画另一种花钿。”

……

晏师清在衙署,陈成过来的时候,他在批阅公文。

就那么一晃神间,陈成竟然觉得,自己仿佛是在看宣元帝赵璟批阅奏折。

于是自然而然,一个在玉京高层传播已久的言论浮上心头。

如今赵璟膝下只有太子赵礼一个儿子,可是当初一宫人曾经有孕,赵璟害怕她被势大的李皇后一族迫害,把她藏起来之后,让她生出孩子再把孩子送出宫外。

据说就是送到了赵璟母族,镇国公府晏氏。因为恰好,赵璟表弟晏定南无子。

纷纷扬扬的传言让人分不清真假,陈成身为武德司指挥使,更是从来不相信这些传言,然而就在这一刻,他竟然对这传言信了三分——不然如何解释赵璟一直以来对晏师清的恩重,又如何解释此时此刻他们两个身影的相似?

然而思绪不过一刹那,晏师清已经看到陈成来了,放下笔墨问道:“指挥使怎么突然大驾光临?”

陈成收起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开门见山道:“我找到了一个女人,她似乎和聂尾有些来往。”

“人已经控制住了吗?”晏师清知道武德司的惯常做法。

“没有。”陈成苦笑道,“其实这件事,和晏大人家也有些牵扯。”

晏师清看着他:“哦?”

……

颜婳轻轻用笔勾勒出晏令娴细长的眼尾,晏令娴抬眼看了铜镜,惊喜道:“真的好像变得更妩媚了!”

圆圆的眼角变得尖锐后,降低了面部的整体的顿感,增强了精致感。而且颜婳用的笔极其特殊,最起码晏令娴从来没有见过,这种炭笔让晏令娴的妆感降低,十分自然,仿佛她天生媚眼如丝一般。

颜婳道:“还没完呢。”

她让晏令娴轻轻闭上眼睛,为她眼皮上涂上细粉,又给晏令娴挑选了适宜的唇色,重新设计了唇形。最后的时候,在她绾好一个简单的发髻后,颜婳给她选了一对小巧圆润的珍珠耳珰。

晏令娴犹豫道:“妹妹,你有没有觉得这一件更好一点?”

她看中了一对华丽且硕大的翡翠攒银耳坠,造型碧绿翡翠上镶嵌着细小的红宝石构成的瑞鸟。

刚说完,还没等晏令曦提醒,晏令曦就觉得自己说的不对。

这毕竟是颜婳的妆奁,不是自己的,自己一挑就挑了最华贵的,不会让颜婳误会吧。

好在颜婳什么都没说,反而好脾气道:“你可以试一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