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是困难,也是机会(2 / 2)

长媳 一笑了之 2089 字 7天前

说起来,据说当年筹建学堂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。青阳县城里,是有学堂的,而且学堂的夫子都是名师,教出来的秀才也不少,临近县城的孩子交了束脩都是可以去上学的。如果考过了童生试,成了秀才,县学就会有更好的夫子免费教针对科考的课程。但是偏远地区就不是这样了。

原本殷家村人口少,而且地处群山环抱之中,出来进去的路途也不太方便。自然人口也是很少,所以适龄上学的孩子就更少了。这样一来,在这样的地方设立学堂,即便生源不足,学堂也得盖,夫子也得供养,投入的银两不会少,最终也不会有政绩出来,因此历任县太爷都选择性的忘记了这样边边角角的小村落。

原本不读书也没有对生活产生影响,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次出门贩卖货物,因为不识字而遭受欺骗的情况,让村里人们开始认识到识字的重要,所以才会联合二十里之内的刘家村、张家村和李家堡,四个村子合资筹建一个学堂,学堂就在离其他三个村子距离相差不远的李家堡,即便这样,学堂到殷家村也得五里路。不过这样一来,四个村的孩子就都能有学可以上了。

学堂建成一直就是夫子一个人,当年30多岁的夫子,如今也已经五十多岁了。尽管大家都十分尊重夫子,但是家里侄子想要长辈颐养天年的孝心,谁也没办法阻拦。可是,现在的问题是,如果都没有合适的人选补上,学堂再过几天就没有人来教课了,4个村子20多个半大小子要么去县里读书,要么就只能回家种田了。殷大娘夫妻听完,忍不住叹气,先生年岁确实已高,不能拦着人家不让走,但是让秀一回家来又不甘心。

当年忙碌没人帮忙管孩子,秀田又是正胡闹懵懂的时候,不得已就早早让年仅5岁的秀一就去学堂了,比其他家的孩子还要早上三四岁。每天天不亮,殷大伯就悄悄背上还在睡觉的秀一,带上殷大娘早早准备好的两个人份的早饭,把他送到夫子那拜托夫子照看一下,然后他再赶到田地里干活。这样待到天色大亮,秀一醒了,就会和夫子一起吃早饭。

没想到年纪小小的秀一,除了最初几天怏怏不乐,后来竟然读书读的很好,夫子原先就说过上了十二岁,年龄够了就可以去试试童生试,以秀一的天分,考个童生是很有希望的,偏偏秀一如今才十岁,先生却要离开。所以夫妇俩自然不愿意秀一回家种地,既是不忍心孩子的努力半途而废,也是有个奢望,万一能考过童生试,成了秀才老爷,那就是光宗耀祖的大福气了。

去县里读书是很大一笔花销,一般庄户人家是不会去的,再者农村的娃娃一般是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纪,刚好读了五六年的书字认识差不多,很多人就不继续读书了,当个伙计或是做个小买卖够用就行。夫子在这里教了二十几年的书,也就考出5个童生,能去县学免费读书。自己贸然送孩子去,也不见得就保准能行,毕竟祖上也没有读书人不是?

沉默的晚饭过后,殷大娘让秀水跟知初回屋,然后他们夫妇回屋商量,明天早上去村长家问问大家有什么想法,想必四个村子的村长也会把这个大事情看得很重,一定能有个说法,然后自家好决定该怎么安排秀一的事情。结果殷大娘回屋片刻,就看见秀田端着饭菜从屋里出来,放回厨房了,秀一一口都没有吃。

殷大娘扭身从窗户边回头,跟殷大伯说:“看看你儿子,真是没辙了,跟自己生气呢。走,咱们去村长家,问问到底咋个事儿。”

殷大伯磕了磕水烟袋,头也没抬,说:“明天再说吧,天也不早了,去能问出啥来。”

殷大娘指了指秀一的屋子,嘴里却说:“也不知道中了哪个的邪,这个架势,要是真不读书,孩子得给自己憋个好歹的。明天问,也是今天的结果,为啥不今天去问问,要是有个章程,就能让孩子解解心宽呢?”

殷大伯没再言语,抬脚就出门了。过了好半天,不见殷大伯人回来,殷大娘有些担心,急的频频瞪着大门,后来也是心焦,就喊上秀田作伴,两人往村长家去了。

这边知初看出殷家夫妇的无奈,也看到秀一对读书的不舍和不甘,本来打算吃完饭,先和殷大娘商量一下,如果没有夫子补上的情况下,自己可以试着给秀一上课。现在如果能够给秀一上课,既可以解决现下他焦如斗兽的困境,也可以为殷家省下一些束脩费用,结果殷大娘夫妇愁得顾不上别的,就前后脚匆匆出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