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章 山海关定方略(二)(1 / 2)

全球战国 混吃等死 1689 字 19天前

“殿下,末将是个粗人,说不来什么文绉绉的话,要末将来评价这个方案的话,那便是狗屁不如,臭不可闻,如果用此方略,我军必败!”

“刘綎,你怎能如此羞辱于本官?!”

“哼!按照你杨经略刚才所讲的方略,总共不到十万的部队,被你分为四支,彼此相隔一百余里甚至数百里的距离,那四路大军如何彼此呼应?若是努尔哈赤利用这一点,集中其全部主力,先破一路,再破一路呢?”

“这,自然是要先定好日期,各部要严格按照日期到达指定地点啊。”

“哈!杨经略,你我当年都去过朝鲜,去的时候都是经过现在建奴的老巢附近,那里山高林密,根本没有什么大路。更加上现在马上就十二月了,辽东到时候积雪不知道多厚。如此地形,天气,怎么能保证各路大军行军速度一致?这只是其一。其二,若是那一路的将军因为遭遇敌军主力被迫停驻了下来,其他三路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还在埋头前进,结果到了指定地点发现友军未至,这时候的将心、军心又如何维系。其三……”

“刘帅,方略,人人可以探讨,但是对同僚,不可口出恶言。”

“是,殿下恕罪,末将一时气急,说了重话,还请杨经略体谅。”

“哼!”

“哈哈哈,好了好了,杨经略有肚量,很好嘛。那个,诸位将军,还有什么想法,都说说,说说?”

“殿下,末将李如柏赞同刘帅的说法,四路分兵,决不可行!”

李如柏这个人呢,其实是最了解努尔哈赤到底有多强大的。在努尔哈赤开始崛起的时候,他就一再要求对其进行打压,可惜李成梁不听他的。等到历史本位面上的1619年,明朝发动大军进攻后金的时候,李如柏就知道此战必败。所以他这一路,是走得最慢,也是唯一全身而退的。

而在这个位面,李家已经和太孙深深的捆绑在了一起。所以,这一次,不要说李成梁的亲笔信,李如柏自己都把李家的家丁全部动员了起来。

自然,在此刻山海关方略大会上,太孙殿下已经非常明显的表露出对杨镐方略的不满意。再加上作为武人,李如柏自己也对这个方略不满意。所以,他也起身,开始对此进行口诛笔伐。

刘綎作为老革,在大明军界的地位是极高的。李如柏更是李成梁之后辽东最大的地头蛇,这两位一开了口,其他的武将们纷纷跟上,一时之间,杨镐的这个四路进军的方略,就被大家的口水给淹没了。

其实,站在后世客观的角度来看,历史本位面上的这个四路进军方案,可以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局势共同催生出来的结果。即便当时不是杨镐,换个其他文臣来做统帅,最后做出来的方案估计也差不多。

首先是大明上下,除了辽东本土的那些经常和建州女真打交道的将领外,从皇帝到普通士兵,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股轻敌的情绪。都觉得分兵没什么大不了的。西路军杜松和南路军刘綎更是为了抢功不断冒进。反而是对努尔哈赤了解最深的李如柏走得最慢,因为他知道根本就赢不了。

至于当时的北路军统帅马林,哈,身为武将,其主要精力是在诗词歌赋上,平时也经常资助辽东文人的各种文化沙龙。这种人在听到杜松遇敌后,自然做出了原地防守的选择。在他的两个儿子英勇战死后,抛弃大军溜之大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。

其次是当时大明的财政真的很糟糕:那时候万历已经被迫停止征收矿税了,在户部完全指望不上的情况下,内库的白银是用一点少一点。万历当然是希望这场战事赶紧的结束——九边重镇的士兵平时在驻防地有自己的土地,朝廷拖欠一下军饷问题不大。现在大家都驻扎在辽东,每天人吃马嚼的消耗是实打实的。所以万历不停的下旨催促杨镐快速进军,早点把这场仗打完,以便给国家省钱。

于是,杨镐只能是在很多部队比如战力强悍的四川兵、宁夏兵、甘肃兵等都没有抵达辽东的情况下,在全军军械、衣物都没有补充完毕的情况,强行进军。

同样的,由于物资不足,朝廷财政压力大,所以为了节省物资,分路进军是相对比较省钱的方法:至少李如柏和马林的部队就是从其驻地出发,可以自带干粮。

还有就是,大明自从李成梁、麻贵之后,已经很难找出一个能够同时指挥十万人以上规模会战的统帅了。剩下的这些总兵,战功、资历都差不多,谁也不服谁,而且彼此之间有各种矛盾。既然合力指望不上,干脆让你们分开去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