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法不外乎人情(2 / 2)

三国圈 嬴政 1981 字 1个月前

李轩扭身嬉皮笑脸的一揽海兰察,勾肩搭背的拥着一起朝外走,“我最怕看砍人了,噗的一刀,那血喷的,哎呀我草,涮锅看见猪血都腻,影响食欲。”

“唉。”

海兰察闻声又是一声叹息,眼角抽搐,身子似一下佝偻了不少,任李轩自来熟一样的揽着,偏偏全身无力抗拒。

“斩!”

营中飘荡的鼓点方息,一声清喝即起,正朝外走的二人却都没有回头,脚步亦未曾稍作停留……

……

第二日,北方军西路军与东进骑兵,才算正式会师。

李轩是北盟大总管,军政都管,可全是半吊子,就不知道咋管。

会师干啥?他都不知道,反正他与骑兵部队会师,不是为了欢呼拥抱。

是为了接驳。

伤员转移,破损军械更换,消耗箭矢补充,粮秣辎重补给,战时军饷发放,战利品摆渡等,他是为这个关联互补,才北上与骑兵汇合的。

但这只是“物质接驳”。

图上战役,环节,阶段,同样要实施“计划接驳”。

战役组织初始阶段,预案中出居庸向东迂回的是两千赤备,一千胡骑。可这个量随着战役实施与推进,是在不停变化的。

战术执行力都在变。

同样的三千骑兵,出居庸时能在平原围猎一万黄巾,在己方伤亡不到一成的情况下,全歼这一万黄巾。

现在就不行了,执行这一战术与交换比的基础,已经不存在了。

因为箭不够。

赤备骑兵背负式箭壶中仅有八箭,骑乘马驮载的两个箭囊中各二十箭,一共不到五十箭。再多不行了,驮不动。

一支三棱锥体箭的箭头,就是镞与铤铸接,缠麻丝插入苛关。箭头,铤,三者合为箭簇,射硬石易崩。

范阳城下的黄巾老弱,捡拾的就是崩开的断箭簇,回去再组装。

一个三棱锥箭簇,就重一两三铢。加硬木箭杆,油漆,丝线,尾羽,一支箭就重四两,上下五铢。

五铢钱五铢钱,二十四铢为一两,四支箭就一汉斤。

一个赤备四十八支箭就已经超载了,轻装迂回未伴随驼队辎重,用的是两个二十箭的箭囊,而不是平时的一个十六箭马胯革囊。

而北方军弓手的战备标准,是步弓一弓三十箭,辎重另备一弓三弦三百箭。骑弓一弓一弦十六箭,辎重另备一弓六弦三百箭。

步弓与骑弓的弓,弦,箭皆不同。且步弓是临战装弦,而骑兵是常备弓,野外多雨潮晒,皮筋儿一样,冷湿干燥都会造成弦弛报废。

同样的一百二十弓箭步射程,八十步有效射程的甲型弓箭,在北方军手里是甲弓箭,在黄巾手里四十步外就是假弓箭了。

北方军弓手四十步外与黄巾对射,黄巾会死的一边倒,就是因为保障不同。

保障不同,补给不同,装备完善度不同,出居庸时的三千骑兵,能执行的战术任务,时下就执行不了。

图上战役接驳,就是为了根据最新变化,修正战术单位,制定新的战术任务,调整战役部署,确保下一阶段的战役目标,顺利达成。

居庸之战,面对的不过是一个战术单位的单一战斗,是线性战事。比两个村抢水械斗,好不了多少。就是村民强壮点,锄头好点,走的远点。

北方军东进广阳,多了个迂回的骑兵,才多了个战术单位,多了条线,从单线升级了成了双线并行。

可要线再增加呢?

物料地,匠作场,军械库,供应储备不等。农田,结转库,粮仓干湿粮不同。位于不同地域的一百个战术单位,军械完备度与储备各异。

让这一百个战术单位,同一时间到达同一地点,同时完成兵员补充,装备与补给完毕,需要多少条线并行?

需要总参谋部。

需要物质接驳,计划接驳之外的第三个接驳“制度接驳”。

可修长城开运河再好,青苗法再妙,让人讨厌的制度,不如没有好。

所以,本着一向大伙不乐意,咱就不要的原则,李轩归拢线头的第一步,就是开军中邮局。

就问士卒需不需要?

他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军事制度,只好问士卒需要什么。

士卒需要的就是他要提供的,将士们喜欢的就是他的大爱。

心中牢记的五个字儿,就是他要做的事儿。

为人民服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