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四十六章 煞星到(1 / 2)

朱门风流 府天 2257 字 28天前

第八百四十六章 煞星到

看到杜绾满脸不可置信的惊愕,张菁就冷笑道:“上一回是我,这一回直接去寻大伯娘了。你不知道,那位武定侯夫人这回是替自个的次子求娶悦妹妹。若是恬妹妹,大伯娘必定直接就回绝了,可悦妹妹毕竟是庶出,求娶的又是侯门嫡子,她便有些犹豫,当面却不曾答应下来,只说是年纪小。等人走了之后,大伯娘和娘大嫂四嫂她们却议论了好一阵。”

正如张菁所说,如果只是求娶张恬,杜绾自然知道王夫人绝不会轻易答允,但求娶的是张悦,情形就不一样了。就算王夫人不肯,只怕那位钟姨娘也会有些动心。如今的郭家虽说不如往昔,可毕竟那是侯门嫡子。可即便郭家没有问题,那一家现在就为了一个爵位差点打破了头,以后嫁过去能有好日子过?

“还有呢,有人拐弯抹角问娘,说是我这桩婚事如何定下的,满京城的好人家,为何非要挑一个父母双亡要家世没家世,要钱财没钱财的。还是娘厉害,直接冷冷地就把话丢了回去,说是家世好未必人品好,现在钱财多未必将来钱财也多。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,嫁女儿为的是太平,宁可嫁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家,也不要图那高门虚荣。娘说得真好,要是钟姨娘能听到这话,肯定也不会答应那桩婚事,我是觉得那位武定侯夫人为人假得很,有那样的婆婆,要多腻味有多腻味!”

“不是天下的姑娘家都有咱家那样的爹娘,也不是天下的姑娘家都有你那位哥哥!”

杜绾笑吟吟地用手指刮了刮张菁的脸皮,随即点点头说:“就为了进来和我说这个?说完了赶紧回小议事厅,那儿的妈妈和媳妇们只怕还等着向你禀报事情。年前用度多,一样样繁琐得不得了,你可得盘查仔细。”

“嫂嫂!”

撒娇归撒娇,在杜绾面前磨了一阵子,张菁终究是没再多留,只狠狠地向杜绾敲诈了年后几天陪自己出去玩。得到许诺了之后,她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。自然,她心里知道,这嫂嫂和哥哥一说,要真是查到那武定侯家次子品行不端或是其他有的没的,这婚事就成不了。张悦总是她的堂妹,小丫头怯生生的,要真有个恶婆婆,日后可不得倒霉死?

送走了张菁,杜绾一面做事一面思量。没多久,崔妈妈掐着时间,拿着空匣子出去到后门等着,等接到张布亲自送来的那个包袱,她就立刻双手抱着回转了去。她虽不知道是什么账本要天天送,又这么要紧,却知道张越和杜绾亲自吩咐的事必不能怠慢,因此路上哪怕是相熟的人,她也只是微一点头,并不多言,直到最后平安将东西送到了正房。

冬至假期结束,张越一到衙门理事,就恢复了那种忙忙碌碌的日子,一旬之内几乎只有两三天能回家过。这一天他难得在戌时一刻回了家。进屋才脱了公服换家常便服,他就听到正亲自为自己穿大袄的杜绾在耳畔轻声说:“待会见过爹娘早些回来,我有事对你说。”

“正巧,我也有话对你说。”

话虽如此,难得回来的张越却是给母亲孙氏绊住,唠唠叨叨嘱咐了一大通,索性父亲张倬话少,即便如此,等他最终脱身回到屋子里已经是小半个时辰之后了。回到正房暖阁在炕上坐下,他就看到崔妈妈把丫头们都带了下去,杜绾方才在对面坐了。

“成国公今日休假在家,武定侯去府中拜会,送了两匹最心爱的名马和一把祖传宝剑,再加上绝版古书四部。两人在书房议的事,究竟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,只知道武定侯出门的时候失魂落魄,上马的时候不幸一脚踏空,结果摔折了腿,已经去左军都督府告了假。这事你可知道?”

五府和兵部不相统属,但相比五府,这些年来,还是兵部对天下将兵动态了解得更深。兵部有官员告假五府未必知情,可五府都督一级的人告假,兵部自然没有不知情的道理。张越略一沉吟,便开口问道:“我已经知道了,只还没来得及细想,你既然专提这个,想是有什么收获?”

“武定侯夫人今天还对大伯娘提了次子的婚事,想把悦姑娘定下来。再加上前头这桩,足可见武定侯应当是心虚。这些天,武定侯夫人频频四处走动攀亲事,长子不成便谈次子,看上去期冀能拉上谁家,可归根结底,郭家的爵位并不稳当,要做其他的事情,郭玹还没那么大的胆子。”

见张越不说话,杜绾又压低了声音:“今天张布那边送来的消息,有一条是说,武定侯府昨日以长子暴病为由,把人送到城外田庄上去了。武定侯田庄上究竟不比家里,消息容易打听些。据说这位大公子出马车的时候是被人抬着的,应该是挨了一顿好打。我早听说这位大公子名声不大好,只怕有些事情要着落在他的身上。”

“这倒是有趣……对了,明天我要亲自去一趟通州,你听我说……”

自从迁都北平以来,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,就成了整个大明的命脉。如今海船运粮还只是开了个小口子,大部分的漕粮仍是从运河输送,一年之中,南粮北运高达四百万石。而由于元朝所修建的通惠河早就因为元末明初的战乱而荒废,因此漕船到通州张家湾码头之后,便得由陆路转运到京城,几十里陆路便从未有停歇的时候,沿路大车络绎不绝。

然而,如今已经是到了运河的封冻期,那漕艇如织,樯杆如林的情形自然是看不到了,就连向来热闹的通州城也比平日冷清了好些。托那条运河的福,通州城内的百姓往往都是几十上百年代代相传的营生,住在城里的有的是运河上拉船的纤夫,有的是修漕船的工匠手艺人,有的是码头上装卸货物的苦力,有的是开客栈饭馆牙行,倒是正经耕种田地的没有几个。

而除了卫所粮仓之外,通州还有三座粮仓,其中通济仓专事漕粮转运,因此通州亦是京卫驻扎的要地,城里城外总共驻扎有通州卫、通州左卫、通州右卫、定边卫、神武卫,五卫总计两万余人。这其中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极少,有的是跟随迁都过来的南人,有的是从其他卫所迁过来的,对于这儿的日子自然有的喜欢,有的不乐意。

这会儿,通州北边城门处,定边卫的一个百户就带着几个军士等候在那里。此时风大,尽管是等在城门的门洞里,但寒风还是可劲儿地往领口袖口钻,一行人哪怕是袖着双手使劲跺脚,可还是架不住这生冷生冷的架势,到最后还是守城营的头儿出来招呼了一声,几个人方才到了有火盆的地方取暖。

那守城营的头儿见百户一进门便连打了几个喷嚏,不禁好奇地问道:“这大冷天的,连南边做生意的商人都在家里舒舒服服过冬了,京师那些当官的也不在衙门好好享福,跑这儿来做什么?”

“是上官派下来的差事,说是交阯那边来的人到了,京师总得派个人过来一块安置安置。但既然只是我来,又只这么几个,料想来的也不是什么大人物,大约是礼部的主事或员外郎,了不起兵部派一个人陪着来。天气这么冷,明天要往京城禄米仓押送的那一批粮草却是重中之重,为了这个几位大人还扯皮了好一阵子,拖延了几天,说不定京师来人还得催着这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