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(2 / 2)

一旁的苏昌余看着丈母娘责怪自己媳妇,忙放下抱着的两岁的儿子,笑着对丈母娘维护起媳妇来,“岳母,这好些东西是我娘让带的,今天可真不关我媳妇的事,呵呵……”

王氏当然知道女婿是在维护女儿,心下满意女婿疼惜女儿,扬起嘴角忙转过话头,“亲家真是太客气了,婷子能嫁到你们家也是她的福气。”

“呵呵,岳母,能娶到我媳妇也是我的福气……”

李婷有点无语自家和丈夫就站在门口相互客套起来,一把拉着王氏边往里面走边说,“好啦,娘,有话进去说吧,外面挺冷的……”

……

王氏觉得自己女儿自嫁人之后,变的大咧了起来,以前多乖巧啊,从来不会嫌弃自个儿啰嗦的……李婷是没注意到王氏的怨念,进了屋放下手里的东西,就准备去灶房帮忙,小王氏和孙氏这会儿正在灶房里面忙活,这当媳妇的每当年上那就是天天没有松快劲儿,不过乡下媳妇都是如此,也都习惯了。

李家在河西村也没别的亲戚,现在女儿嫁人了,才有了一门亲戚走个门。和往年一样,李继贤夫妇带着孩子回了刘氏的娘家拜年,李继兴夫妇去了林家。王氏就喊了李大贵老两口也过来一起吃饭。

冬天温度低,年上的一些菜,从腊月底就开始准备,一些腌制的菜只要当天蒸就好,鱼是三十煮好放着的。蔬菜类的多数是一些菜干,萝卜和大菠菜。

因着年初二知道小姑要回来拜年,家里的女人们从昨晚就开始忙活,上午又忙活了一上午,终于将十个菜端上了桌。十个菜在年上是要求,寓意十全十美。

苏昌余前些年一直是在外跑镖的,但是自成亲后,就没有再去了。一方面是刚成亲,苏家想早些抱孙子,哪里肯让儿子再往外跑。另一方面是苏昌余自己也觉得刚娶了媳妇,跑镖在外也有风险,万一出了意外,小媳妇可怎么办?思来想去,苏昌余决定去自家镇上的铺子上帮忙。

苏家三个儿子,镇上的铺子一直是大儿子在管。虽然还未分家,但是镇上的铺子大房管了那么多年,里面的账目多多少少肯定有点猫腻的,苏老爹一直睁只眼闭着眼,是因着老大好歹有点分寸,赚钱也是往家里拿的,自己私下扣点只要不过分,苏老爹也不说,这些事别人也不知道。

等苏昌余去了铺子之后,大房就有点不乐意了,这是要监视还是怎么的。有了老三在,时间一长,铺子里面什么事不一清二楚,到时候二房知道铁定也要跟着闹。之后苏昌余在铺子里不时就要受到哥嫂的冷言冷语,什么以前常年不归家啊,现在想回来吃现成的啊。

苏昌余表面没有跟兄嫂争执,到底是心里不痛快,回来和媳妇抱怨了两句。李婷听了不乐意了,就和婆婆拐弯抹角的给大房上了几次眼药,也不直说,只说昌余每次从铺子上回来就闷闷不乐的,看起来劲头不好,也不知道累的怎么的?要不实在是实在不行,还是让他去跑镖吧。

苏老太太一听那怎么行,孙子还没着落呢!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,心里敞亮着呢,回头就和老头子说了,两个老人商量了一番,想到反正小儿子也已成家,既然大家裹在不痛快,那就分家吧。

对于分家的事,虽然二房不太愿意,但是长辈既然已经决定,也无法阻拦,苏老爹将家里的地和银钱都规整了一番,分成了四分,兄弟一人一份,老两口一份。铺子折了银子,分给了老大,因着这铺子老大两口气花了不少精力,苏昌余没有意见,二房三房得了一份银子,地是平分的。因着风俗老两口要跟着长子过,但是苏老爹和苏老太不愿意去镇上,就跟着小儿子。

苏家分家的事,王氏从一早就盼着,自己家比苏家现在要好,女儿分家了,家里也好拉吧一下。最后女儿手上加上苏家分家的银子买个铺子缺的部分,王氏给贴上了,当然李婷怕家里嫂子有意见,只说是借,以后会还。

自此李婷两口子也能跟着娘家有个生计,苏家老两口自是知道媳妇娘家出了大力,每到逢年过节准备节礼的时候,都是要加重的,反正也分家了,也不怕其他两个媳妇酸。

年初二过后,河西村的人家都在走着亲戚,李家人虽然没在走亲戚,却也是忙的脚不沾地。去年让木匠给孙子打的家具要往新房里面搬,屋里也要装饰一番。年前已经和潘家说好正月初十,下大定,送聘礼,商量婚期。

王氏一直在琢磨着聘礼的事,因着是长孙,家里孙子辈第一个成亲的,自然独一份,更因着孙媳妇的家里是举人家。,盘点这家里这些年来挣的钱,王氏和老爷子商量了一番之后,决定除了常规的聘礼之外,再给二百两银子的聘银。

二百两银子在南山这一带真是很高的了,要不是李家这些年做生意赚了钱,哪里能拿出来这么多银子,只是相对于潘家的家庭,这二百两确实不多。

其实再多一点李家现在也拿的出来,但是想到马上明辉,明珠和明秀接着要说亲,家里要花钱的地儿太多!即使长孙多花一点,其他的孙子也不能相差太多,否则儿媳妇能没有意见吗?王氏思索衡量了一番之后,决定就二百两了。

正月初十,李家人抬着带着十二抬聘礼,带着吹乐的仪仗,去了潘家。聘礼中含有晋朝婚庆风俗所必备的饼,酒,鱼,糖,香,炮,龙凤烛等,还有李家为潘若琪定做的首饰,头饰,衣服,布料等等,当然还有其他的聘礼和聘金,足足装了有十二抬,在南山这代也算体面了。

礼队到了潘家时候,潘家大门口点起了炮竹,噼里啪啦的炮竹声,锣鼓唢呐的吹奏声,场面很是喜庆。外面看热闹的,恭喜声一声声的传来,潘李两家人向着人群道谢。当然也有指指点点的,潘举人也不在意,热情了迎了李家人入府,聘礼被抬了进去。

潘家今天来了不少亲戚,李家就两大家子的男人,一大屋子的人,开始围绕着两家的婚事说笑着,李明锦作为未来姑爷,不免被潘家的打趣,已经做好准备的李明锦今天表现的一直很谦虚,有问必答,温文有礼,不怯场。

潘家人对于李明锦表现出来的样子,还是很满意,不时就有人对潘老爷子说,“三叔会挑女婿,看着不错。”

“是啊,小郎看着懂事!”

潘举人听着心里很舒坦,女婿也是半子嘛!家里人看好女婿,自己也有面子,说明自己没看错人!李家人看潘家对李明锦满意,心里更是得意啊,说明自己家孩子确实是好!底气更是足了些!

潘夫人对着聘礼单子看着聘礼,心下还是满意的。当初说亲的时候,就知道了李家的大致情况,当然不能和那些大户人家乡绅比,不过也没那么寒碜。原先也没指望李家能拿出多少聘礼,眼下已经比自己预想的多了些,看来李家应该比自己想象中的好点。

男人们在前院喝茶谈事,潘家后院的女人们也在忙着,潘家大儿媳因着婆婆的吩咐,今天是小姑大定之日,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丝毫不含怠慢,一直在亲自看着,生怕今天出了什么差错。对于小姑子婆家李家今天送的聘礼,也是很好奇。

潘若琪一早上起来,心里一直焦躁不安,平静不下来。等外面想起了鞭炮声,知道是李家的人来了,心里更是扑通扑通的直跳,起身在自己房间里走来走去,惹得自己贴身的小丫鬟都抿嘴偷笑。

潘夫人去和媳妇说过今天要注意的事情之后,就去了女儿屋里,把聘礼单子拿给女儿看了看。潘若琪看过之后,也没有说什么,自定亲就知道对方家境如何,反正潘家也不是看中了李家的家事,现在面上还过得去就成了,因此也不太在意。

潘夫人自去年开始已经为女儿开始准备嫁妆,如今也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。想着今天亲家来商定婚期,应该也快了,好在一切已经准备妥当。

潘家如今要比李家境况好些,潘举人自从中举之后,那些乡绅员外送的铺子,房子,田地,银钱等加一起,家底比李家厚实正常的。潘夫人虽也有心为女儿多陪些,但一方面估计媳妇的看法,毕竟当初潘家娶媳妇的时候,潘老爷还未中举,聘礼自然不厚,如今家里虽然不同往日,却也不能惹了媳妇的眼;二是顾忌到李家的面子。

思虑一番之后,决定如今李家是十二抬聘礼,那自家就陪嫁二十四抬嫁妆。嫁妆比聘礼翻倍,这是晋朝的习俗。自己私下多给女儿一些银子就是。

☆、第46章

昭元十二年四月初一,因着明天是李家迎亲的日子,今天有很多事情要安排忙活,还要请明天迎亲抬轿子的人吃席,因此李家的院子里从早上开始,就开始人声鼎沸。

从前几天开始,河西村里的人都在谈论着李家长孙李明锦成亲的事儿,不论大人小孩都在翘首以盼明日的婚礼。

终于等到迎亲前一天,村里的小孩子们早早的就三五成群的来到了李家大院子里面,王氏乐呵呵的拿着装满糖果的布袋子,可是给来家里的娃娃们发糖。南山这一带,婚礼前一日,前来家里观看的人,主人家都会散糖的,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,只要来了说几句喜庆二弟话都是有的。

自从听说李家要娶一个举人老爷的的女儿,还给了那么多聘礼之后,一时间村里的谈论就滔滔不绝,前来打探的人也很多。王氏这次倒是没有藏着掖着,能对外说的都说了,对于自家能娶到这样一个孙媳妇,王氏真是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。对于此次的酒席,王氏更是下了不少本钱准备大办一场。

李明锦成亲前的这段时间,一直在家里读书,成亲的事宜家里都安排的差不多了,也没什么需要自己操心的。好友张浩今年也刚说了一门亲事,两个未婚青年,一起讨论课业的间隙,也会开些对方婚事的玩笑。

对于自己还没蒙过面的小妻子,李明锦读书闲暇的时候,也会偷偷的想一下。前世的二十几岁也没谈过恋爱,现在要娶媳妇了,要说一点想法没有那是骗人的。

娶亲前一天,河西村的习俗是新郎晚上洗澡,家里要放炮以示重视。晚上要让小孩子在新房的船上压床。作为准新郎的李明锦,前一天晚上带着自己的几个弟弟睡在了新房的床上,听着弟弟们问的各式关于娶亲的问题,有点好笑。

四月初二未时,李家接亲的人从河西村出发了,因着南山这一带的习俗,婚同昏,因此新娘进门都是下傍晚的时候。李明锦穿了一身大红的新郎装束,胸前带着一朵大红花,骑在一匹枣红色的大马上,后面跟着人抬着一顶红色的八抬大轿。

此次李家派出迎亲的人是除了李继兴和苏昌余,陪李明锦接新娘的人是李明辉和张浩。外加上请来抬轿子和抬嫁妆的人,一行二十来号,浩浩荡荡的很是壮观。

乡下人迎亲一般都是用牛车的,更穷苦的人家也有走路的。好在现在李家家里富余,就租了马和轿子。

队伍一出门的时候,就迎来了很多惊奇和赞叹的目光,村里的小孩子们跟着队伍边跑边喊,“哦,娶媳妇咯!”“哦,接新娘子了咯……”,屋边站着看热闹的婶子们乐不可支的笑问道:“小娃娃知道媳妇是做啥子的吗……”

“知道,知道,媳妇是暖被窝的……”

笑闹声一直在村子里徘徊,李家也甚是热闹,村里不少婶子们都来帮忙了,毕竟喜宴要办流水席,今天的饭食就要准备很多,乡下人都是这样,哪家有事,大家都是能伸把手都会来帮忙的。

一路上奏乐的仪仗吹吹打打,近一个时辰迎亲队伍就到了潘家门口。李明锦下了马,站在潘家大门前,门前已经响起了鞭炮。门外开了站满了看热闹的人,李明锦觉得自己好像被围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