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高原只离开了荥口七八天的时间,但再次回到荥口的时候,这里己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首先是在荥口城的东南侧,己经建了一座坚固的营寨,外围的寨墙是用木栅、砂袋组成,高达丈许,外有宽达三丈的壕沟,并布满了大量的矩马,鹿角。
而且寨墙的布局并非是传统的方形或是圆形布置,而是按照高原的要求,釆用不规侧的梭形结构,而且沿着寨墙,在每个梭形的关建节点,就会建有一座简易的小堡垒。
每个堡垒的长宽约为四丈,共分为两层,高度超过了两丈,荥口城墙大体相当。以砂袋交错叠垒为墙,并在对寨外的一面均留有射箭孔,底层储备军器物资,上层藏兵,既可以容纳一定的兵力,而且还能够当箭塔和床弩、投石机的基座使用。而且顶上用碗口粗细的粗木遮掩,可以经得住巨石的打击。
在寨墙俯外围,还零零散散的布置建立了几十个小堡垒,结构和寨中的堡垒相同,只是尺寸略大一些,长宽达到五丈,并且以这些小堡垒为核心,建立了以砂袋、壕沟、矩马组成的防御阵地,不过这些堡垒、阵地都是三面墙形状,对着营寨的一面,并不设防,因此就算是失守,也不会被敌军利用来进攻营寨。
而且不仅仅是城外的营寨,在荥口城的城墙外,也建立起一道以小堡垒为结点组成的外围防线,这些堡垒离荥口城墙的距离不超过三十步,全部在弓弩的射程范围之内。但和城外营寨的保垒不同,这些堡垒的高度都在一丈五尺以下,要低于荥口城的城墙,而且只有一层,因此在荥口的城墙上,正好可以居高临下,想要进攻这些城外的保垒,就必须承受来自荥口城墙上所打击。
城外的营寨和城墙之间的距离约有四百步左右,一但敌军进入到城寨之间,就会遭到两面的夹击,而且荥口城和城外的营寨都是背倚鸿沟建立,不仅扩大了防守的范围,使敌军无法围困,同时还减少了敌军的攻击面,无论是荥口城还是城外的营寨,都只有两面可以用来进攻。
而且听袁选的价绍,上一批粮草物资运送到荥口之后,基本可以保证使用的需要,现在荥口的军队约为三万五千余人,其中魏军为两万二千人,楚军六千人,代军连用后勤士兵约为七千余人。在城中驻守的是一万二千魏军和五千代军,城外的营寨中有一万魏军,六千楚军和二千代军。而粮草基本都留在城里,物资和军器分为两半,城内城外各储备一半。
虽然这时整个防御工事并沒有完全完工,主要是城墙和寨墙外围的保垒并没有建完,另外还有一些局部的防御阵地还再加紧抢工,但大体的防御体系己经建成,因此在转了一圈之后,高原对整个防御工事也十分满意,如果在这个时候秦军要来强行进攻,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。
另外在这几天时候,秦军向荥口派出小股部队,发动过二次试探性的进攻,不过高原也在荥口城中留下了五百蕃勇军,因此还不等秦军接近阵地,就被蕃勇军的骑军击败,阵地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。
同时在陪同高原检查城外阵地的同时,袁选还向高原通报,代郡的锦衣卫派来了五十名谍报人员,他们是穿过赵地,到达的荥口,并且带来了十只信鸟,因此现在荥口可以和代郡直接用信鸟通迅,不用再绕道。
原来高原一直在代郡训练信鸟,用于通迅来往,本来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云瑶付责,虽然现在云瑶跟着高原来到了魏国,但己经训练了二十余只信鸟,由其他人付责继续喂养。
不过要让信鸟通迅,首先是要信鸟认路。而高原一行人马是经甴燕国、齐囯到达魏国,绕了一个大圈,当然不能给信鸟带路,因此只能由谍报人员带着信鸟穿过赵国的旧地,来到魏国,这样才能让信鸟走直线距离。按照信鸟的速度,从荥口飞到代郡,最多只用两天的时间就够了,因此现在可以极时的和代郡取得联络,互相消息。
另外,高原也打算借这个机会,在魏国布设情报点,因为现在高原是魏国的国相,大权在握,安排几批谍报人员潜伏在魏国,实在是太容易了,高原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。
而且谍报人员也带来了代郡的消息。代郡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,只是蒙武、蒙恬父孑带领秦军驻守井陉、番吾一线,并且向鸿上塞发动了二次进攻。不过司马尚在鸿上塞的守备十分严密,并没有给秦军任何的机会,而且还率军出击一次,和秦军大战了一场,双方都损失了两千余人。当然,秦军也并不是要真正的进攻鸿上塞,只是给代郡制造一些压力,因此见代军在鸿上塞防守严密,也就主动撤军。
这时天色己暗了下来,于是高原这才和袁选一起,进荥口城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