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8章(2 / 2)

十国帝王 我是蓬蒿人 2806 字 1个月前

“东、西两川,唇齿相依,唇亡则齿寒,孟知祥会救援李绍斌,不足为奇。”军议上,莫离先将大致情况通报与会诸人,而后开场道:“我等收到信报的是,西川援军已经出发,正星夜向梓州赶来。”

莫离说完,李从璟对众人道:“战事紧迫,需得速作应对,诸位有何想法,但说无妨。”

最先开口的是孟平,他上前对李从璟抱拳,道:“先定东川,再定西川,各个击破,乃此番伐蜀固有之策。故而眼下要紧处,在于速破梓州。而要攻破梓州,以我军军力,虽不免一场恶战,却并不太难。前提是,西川军不进入梓州搅局。否则,敌我双方兵力相当,而彼有地利人和之便,一旦让西川与东川合力,形势对我大为不利。而眼下,西川军还未进入梓州,这正是我军的机会。故而,末将之意,是遣偏师拦截西川军入梓州,避免贼军两部会师,而主力速克城池!如此,大局可定。”

李从璟点点头,这本就是解决眼下战局问题的最佳答案,故此不再让众人多言浪费时间,挥手让谢玉幹、朱厹展开军情处绘制的地图,起身带诸人来到图前,拔刀指图道:“西川军要进入梓州,无非三条路线。一者,自汉州东入梓州;二者,自成都东入梓州;三者,自简州向北再向东入梓州。”

李从璟手中横刀划过三条线,继续道:“而这三条路线,最终都要经过梓州城以西百里之外的玄武县。也就是说,无论西川援军走哪条路线,亦或是数路并举,玄武县都是必经之地。我军欲要拦截西川援军,玄武县是最佳地点。”

说到这,李从璟收了横刀,环顾众人,“攻下玄武县,就能隔绝东、西两川。”

“玄武县既为联系东、西川之命脉咽喉,孟知祥又欲发兵救援梓州,如此李绍斌必然在此地驻有重兵。”王朴沉声道。

“不错。”李从璟点头,“据军情处线报,玄武县驻扎有东川兵马不下六千,且基本就是精锐。”

“李绍斌的动作竟然这么快,向此地增援了这般多的兵马?”王朴有些诧异。

“非是李绍斌动作快,增援及时,而是此地本就有这些兵马。”莫离悠悠道。

“这却是为何?”王朴不解。

“玄武既然是联系东、西川的咽喉,自然也是东川防备西川的重镇,以李绍斌的脾性,焉能不在此地重兵驻守?”桑维翰及时反应过来,不禁冷笑一声。

“然而此番却是歪打正着,我军要在西川援军到来之前,攻下一座有六千精锐驻守的县城,并不容易。”杜千书苦笑。

“这还不是最严峻之处。于我军最不利的地方在于,我军主力既要主攻梓州,派往玄武县的兵马就不会多。”莫离打开折扇,又道。

“且不说攻下玄武有多难,大战开始后,梓州虽有主力进攻,然则此地毕竟是李绍斌根基之地,又有李绍斌亲自戍守,也非是三两日攻得下的。而西川援军少说也有近三万,偏师在攻下玄武县后,还要与数倍西川精锐鏖战多日,可真是不容易。”卫道叹息一声。

“大帅预备派遣多少兵马去玄武县?”孟平这时候问。

“少则一万,多则一万五千。”李从璟看了孟平一眼。

“这可真是一场艰难的战役。”孟平也不禁苦笑。

“十分艰难。”李从璟认真道。

“遍数军中四五万将士,也只有一军能够担此重任。”孟平苦恼的摇摇头。

“的确只有一军。”李从璟眼神深邃。

“这一军就是百战军。”众将、官的眼神都望了过来,孟平没有逃避,直截了当地说道。军中实力为尊,一便是一,二便是二,可没有谦让、避讳的风气,你可以不服气,却不能不承认。

“的确只有百战军。”李从璟道。

“百战军有多少时间夺下玄武县?”孟平问。

“三日。最多四日,西川援军便会抵达玄武县。”李从璟如实道。

“除掉行军的时间,这世间可真不宽裕。”孟平又是无奈一笑,但他没有迟疑,继续问:“百战军要坚守玄武县几日?”

李从璟看着孟平,竟然少有的沉默了片刻,这才以无比肃然的语气说了八个字:“没有军令,不准撤离!”

“末将明白了。”孟平沉吟了一会儿,随即决然抱拳:“请大帅下令!”

李从璟回到帅案后,捻起一份令牌,道:“孟平听令!”

“末将在!”

“着令你率百战军,即刻赶赴玄武县,夺而守之,无论战况如何,不见军令,不得后撤!”

“末将领命!”

“林雄听令!”

“末将在!”

“着令你率本部君子都,随孟平一同前往玄武县,战时听从孟平调遣!”

“末将领命!”

“两位且速去召集部曲,稍后本帅来为尔等践行。”

第581章 剑南快纵马,横刀冷锻甲(十)

说是为百战军、君子都践行,实则李从璟并未说太多话,不过排场还是做得很足,哪怕如今战事紧急,在这种彰显出征军队重要性和荣耀的时候,李从璟不会吝啬突出勇士。

排场虽大,实际孟平、林雄并未等待多久,遣军夺下玄武并且戍守之,这个策略早在军议前,李从璟就与莫离简单商议过了,并且有了定论,故而李从璟早就知道百战军要出战玄武县,所以他很早就下令给谢玉幹等人,当他们准备践行酒。

出征两川以来,百战军伤亡并不大,万余将士如今规模没有多少缩减,眼下已集结完毕。秋日当头,和风送爽,军营中一片肃穆,李从璟站在军阵前,注视着整齐列阵的万人百战军,心头涌动着一股自豪感。

这支军队,是他从淇门亲手拉起来的军队。建军之初,百战军部曲混杂,各方军队莫不视其为杂牌军,大抵除了当日下令让李从璟组建百战军的李存勖,以及对李从璟有信心已经十年的李嗣源,没有人看好过这支军队。

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当初还有山匪加入的杂牌军,在李从璟的手中脱胎换骨,经过不断集训与改造,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,终于成了帝国精锐。

天成初,帝国推行新政,触及到许多节度使的根本利益,各藩镇并非没有怨言,然而新政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,却没有藩镇动乱、造反,所依靠的柱石,就是彼时驻扎在河阳的两万余百战军。

濮州一战,号称天下雄师的银枪效节军,在百战军面前不堪一击;以魏博军为底子的天雄军,面对百战军的威慑,也只能乖乖移镇,最后被诛杀殆尽。

正是从那时起,百战军有了帝国安定之柱石的美称。

大唐组建禁军以来,出于帝国需要,百战军两万余人的编制,缩减到只有万余人,要说百战军中没有怨言,没有不舍,那根本不可能。然而也就是这次重组,让帝国多出了五万真正可用的王师。